- 注册时间
- 2013-8-16
- 最后登录
- 2021-1-25
- 阅读权限
- 254
- 积分
- 3253
- 精华
- 0
- 帖子
- 307
 鲜花( 48)  鸡蛋( 0) |
最近拜读了不少虫文化传承的帖子,包括小马哥转发的袁总、双劲等的观点,感觉很多都讲得很好!都从不同的角度,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想法!
有一个粗俗的说法:屁股决定大脑。不同的身份,不同的人生经历,所采用的思考角度总是不一样的。这里就从我的角度,提一些大佬们没太关注的细节,供大家参考~
我们都有同一个愿望:希望虫文化发扬光大,传承久远!
理想往往是丰满的,现实通常是骨感的。目前的状况,几乎看不到发扬光大的前兆,满目皆是逐渐衰败的迹象。
窃以为,虫文化发扬光大的最大障碍,在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!哪怕赌客都剁掉赌虫的手,哪怕高级别大奖赛闪亮登场,哪怕有人出钱出力去无私地弘扬……这一切在历史的车轮面前,无异于螳臂当车。
是什么样的文化发展大趋势,导致了这一切?答案在于:年轻人的兴趣爱好!
之前我在这个论坛发起投票,有57位参与,其中90后1位,00后连1个都没有!也就是说,30岁以下的虫友,不到2%!
我们这些玩蟋蟀的人,有多大比例是在30岁之后才喜欢上蟋蟀的?如果30岁前都对蟋蟀没兴趣,如今能接触到的娱乐方式有那么多,蟋蟀拿什么去和影视剧、游戏、动漫、网络小说等竞争?何况还有打麻将、斗地主在那里虎视眈眈!
我因为个人兴趣的驱使,在做一款斗蟋蟀的游戏,需要二十多人开发两年,投入也不算小,因此做了各种市场调研和分析。结果发现尽管以“蟋蟀”为题材,却不能以现有蟋蟀用户为目标用户,甚至不能拿“首款斗蟋蟀游戏”来作为宣传噱头!因为市场调查反映:年轻人一听说“斗蟋蟀”,很大的比例会觉得老土,觉得没劲,不但没加分,反而减分了!是不是很滑稽?
这里有很多虫坛前辈,都慧眼如炬。大家或许无法想象:在外行面前,蟋蟀全都长得差不多!他们看不出“青虫”和“紫虫”的区别,也看不出头大不大,牙长不长!我给研发人员看蟋蟀打斗的录像,他们不觉得精彩!在他们眼中:不就是两只小虫子在里面咬来咬去吗,有啥精彩的,影视剧和游戏里的打斗画面,比那精彩的多了去了。
不要说他们这些蟋蟀小白,就是我这个从小捉了上千只蟋蟀(四川尖角棺头蟋)的人,看过十几本蟋蟀专著了,还长期泡论坛学习,迄今仍然无法准确分辨白虫和秋虫!这是多么高的门槛!
游戏设计中,非常讲究“学习门槛”:学习门槛越高,游戏通常越小众,小众就很难推广。如今的玩家都很浮躁,可选的游戏成千上万,凭什么要求他们花很多时间来学习怎么玩你这个游戏?斗蟋蟀也是游戏,还是门槛极高的游戏,注定了小众。
年轻人才是传承的目标!这是绕不开的关键!如果年轻人有兴趣,那有的是办法传承虫文化,他们会主动把它发展下去,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。
要想让年轻人对蟋蟀感兴趣,得把稳他们的脉搏,顺应他们的喜好去展示蟋蟀的独有乐趣。做成游戏或许是一条路径吧,但其实希望不大。
窃以为,斗蟋蟀不会轻易消亡,会长久存在,因为它确实有自己独特的乐趣,这是它存在的理由。但圈子会无法逆转地越来越小,除非有什么奇迹发生。当然,这世界存在奇迹,也有很多人在追求奇迹。
话说回来,哪怕无力回天,又能如何呢,小众就小众吧,也无所谓的。我们都活在当下,只要还有蟋蟀可以捉,就可以一直玩下去的,顺其自然而已。
转帖自pengqg虫友,感觉写的观点挺有道理,可以为最近虫文化怎样传承的大讨论起到补充作用。
|
|